果因论与风险控制
背景
关于这个话题的思考来源于一次意外,放在桌上的饮料不小心被手碰倒了,导致里面的液体流到了桌子上、手机上和裤子上。而昨天放在桌上的一杯牛奶同样也被我不小心碰倒了,连续两次发生的小概率事件让我开始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。

小概率事件
可以把手打翻桌上的牛奶这件事看作小概率事件,因为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,我有至少上百次把饮料放在桌子靠左的位置,而无一次出现意外。在生活中存在着无数的小概率事件,例如飞机失事,细胞基因突变,切菜切到手指,超市买到坏的鸡蛋。其中有些事件是可控,有些事件是不可控的。
果因论
从小被教育的是关于因果论,有因就有果。这个推理方向是顺向思维,当我们发现做某件事情就可以得到某个结果,于是把它记录下来,形成了一套知识体系。在这个知识体系中,一切变得可解释性,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有一个确定的诱因,如果解释不了那就是因为认识的不够,具备的信息量不够多。
因果论的崩塌来自于20世纪爱因斯坦和波尔的争论——上帝掷骰子吗。爱因斯坦认为上帝不掷骰子,即世界是确定的,自然规则不可能是随机的,量子世界也是确定的。波尔认为微观量子现象是概率的,世界本质也是概率的。当今的理论来看,波尔的思想被证明正确。假设因果论完备,那么世界上万物的变化和事件都是设计好的,所有的一切从最初的创世以来就已经写好了结局。这个倒是有趣的观点,当人类知道自己的命运是注定的,可以选择积极态度,也可以选择自暴自弃,或者选择不相信,但无论选择哪一种都最终走向了确定的结局。
目前很多复杂的系统是难以解释的,例如摩擦力的摩擦因素从何确定,人工智能产生智能的底层原因是什么。学术界有些把训练人工智能比作炼丹,原因在于训练之前无法得知最终效果怎么样。一个模型复杂的结构,嵌套的层数,数据的质量共同决定了智能“涌现”的结果,然而把其中的任意参数(Dropout)删除10%并不影响最终展现的智能效果,反而展现更强的泛化能力。现在AI的进化,是通过无数次的训练,通过实验分析获取经验,从而逐渐明白不同的模块和处理方法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。就好比把一块石头放进装满水的瓶子里,水会溢出。你可以说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,也可以说是因为水的氢键是极其稳定的导致难以压缩,分子间的作用力使水分子被挤出了空间。
果因论是一种反向的视角,由结果反推原因。现实世界很难理解,放到量子领域就是观测才会产生一个确定的结果,不观测永远处于概率叠加态。有了这个特性才会出现概率和未知的概念,不是任何事情都是能确定的。一个例子是,黑色的袋子里有两个球,一个白球,一个红球,手伸进去摸出红球的概率是多少。直观的概率是二分之一,但是假如强用因果论解释就是0%或者100%。一个简化版的推理是,两个球在袋子里多次碰撞导致多次变换位置,最终产生的能量恰好满足白球偏左,红球偏右。当开始伸手抓球时,大脑会觉得好玩超过一半的神经细胞产生兴奋,所以控制手先在袋子里将白球和红球调换了位置,这时离手心最近的是红球,离手背最近的是白球。这时感受到有个球位置正适合抓握,于是直接顺势将红球抓起,那么概率就是100%,整个过程从手伸进袋子之前就已经注定。如果用果因论解释,那么表现为具体抓哪个球是真实的概率存在,可能抓红球的概率略大一点,但是在此之前是不可预测的。
现实意义
接下来说说由此带来的启示。
在此之前,手碰倒饮料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小概率事件,但是连续出现两次可以推出手碰倒饮料的概率增大了。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运气不好,触发了概率更小的事件。因为这种概率是不可能量化的,只能根据发生的次数来推测可能的真实概率,那就假设实际的概率是增大的。那么原因是什么呢?通过反向推理,可能是因为最近饮食不均衡导致注意力没有以前集中,桌子左侧的物品比以前更杂乱遮挡视线,左手臂疲惫,控制的不如以前精准,各种奇怪的小概率原因叠加而产生的结果。有的人这时候可能会想,这是一种借口,事件已经发生了再找理由逃避。我认为这种说法未必正确,这里要明确两件事情。第一,这个事件结果是否可以控制为确定的唯一的(暂且把真实概率达到99%以上认为是确定的)。第二,造成这个事件结果的众多原因里是否存在一个主导原因(促成发生的真实概率大于50%)。
风险控制
其实我们可以把各种小概率事件,看成一个独立的,多因素影响的复杂系统。可以假设最坏的情况发生,在此之前能做哪些措施,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。对于小概率事件,两种解决方案,第一种看能否杜绝发生,例如把饮料直接喝完,不放在桌子左侧。第二种,不求降低概率,而转向降低危害,例如时刻把笔记本放在远离饮料的位置。
在我的潜意识里面,其实模拟过很多现实中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。比如意外离世,手机丢失,失业。所以在我的世界观里,尽量能避免什么就避免什么,如果实在发生了,最后保底措施是什么。再说一个风险控制的例子,当车停在路边,乘客下车正确的步骤是回头看车后有没有自行车,确认没有再开车门。但是当你骑自行车穿过路边一排停在路边的轿车时,不能把这种意识寄托别人身上。宁愿骑到机动车道,也要留出预判对方车门打开的距离。
再谈降低危害。狗是非常聪明的动物,你会发现狗有时候明知道做这个事情是不对的,但是仍然会铤而走险去做。原因非常简单,获取的利益大于损失。为了偷吃一块肉而挨一顿打,看上去像是划算的买卖。如果图方便带来心理上的愉悦程度大于饮料弄湿桌子、手机的影响,那么不利因素就是可接受的。